共同抚养(co-parenting)在中国:现代家庭与育儿新模式

作者头像
撰稿:Zappelphilipp Marx2025年5月21日
中国共同抚养(co-parenting)示意图

共同抚养(co-parenting),又称联合抚养,在中国正逐渐兴起。本指南将为您剖析:为何离异或未婚父母、单亲家庭及LGBTQ+伴侣会选择这种模式;它有什么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详尽的抚养计划与切实可行的落地策略,帮助您的家庭健康成长。

什么是共同抚养(co-parenting)?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第二十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共同抚养指两位及以上成年人,无论是否有婚姻或情感关系,共同分担儿童的监护权(决策权)与抚养权(居住与日常照料)。所有安排均以儿童最佳利益为原则,并通过法院核准的抚养协议加以保障。

共同抚养的核心优势

现代中国家庭选择共同抚养主要因为它能带来:

  • 工作–生活平衡:分担监护与照料职责,让父母兼顾事业发展与陪伴孩子。
  • 情绪支持:联合抚养缓解单方压力,减少抑郁与焦虑。
  • 多元示范:儿童可在不同照料者身上学习多种育儿风格与价值。
  • 法律保障:根据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联合抚养有明确法律依据和执行机制。

常见挑战与解决方案

成功的共同抚养离不开:

  • 开放沟通:定期月度或每周电话/视频会议,及时更新子女教育、健康与生活安排。
  • 书面协议:详尽抚养计划涵盖探视时间、节假日安排、重大决定流程等。
  • 灵活调整:随着儿童成长或家庭状况变化,双方应协商修改协议。
  • 专业支持:必要时可寻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或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帮助。

LGBTQ+家庭的共同抚养

LGBTQ+伴侣在中国可通过收养、辅助生殖或境外生育后申请联合抚养,以确保双方监护与抚养权。建议及早咨询熟悉《收养法》与相关司法解释的律师,完善法律文件。

日常实用建议

  • 共享日历:使用钉钉、腾讯日历或微信日程,统一记录儿科、学校及兴趣班等重要事项。
  • 例行会议:预留每周30分钟通话或见面,回顾上一周执行情况并规划下一周。
  • 一致惯例:就睡眠、作业、屏幕时间等制定统一规则,减少混乱。
  • 分工明确:明确双方在接送、校外活动、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责任。
  • 尊重儿童意见:根据孩子年龄适度征询其对日程、兴趣等的偏好。

冲突管理

  • 调解:可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法院委派的调解员申请调解。
  • 家庭教育指导:聘请持证家庭教育指导师,舒缓双方情绪,协助执行协议。
  • 第三方监督:争议严重时,法院可指定独立监护人(guardian ad litem)监督协议落实。

法律须知

  • 监护权类型:共同监护 vs. 单独监护,根据《民法典》及最高院司法解释确定。
  • 抚养费标准: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抚养、教育、保护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结合父母收入及儿童需求测算。
  • 重大决策:教育、医疗、宗教等需在协议中明确决策流程。
  • 抚养协议:签订后需提交人民法院备案,具备强制执行效力。
  • 遗嘱与监护人指定:父母可在遗嘱中指定监护人,保障儿童权益。
中国家庭法院示意图
示意:联合抚养的法律保障s

建议咨询专业婚姻家庭律师,或就近使用司法援助中心提供的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如何寻找合适的共同抚养伙伴

  • 线上平台:可关注知乎、豆瓣“共同抚养”小组,或使用“亲子共养”相关公众号。
  • 线下互助:从身边心理咨询师、学校社工或家长课堂获取推荐。
  • 自我评估:提前沟通价值观、养育理念和生活习惯,确保长期配合顺畅。

延伸阅读 & 研究

结语

共同抚养(co-parenting)或联合抚养在中国为家庭搭建了稳固、合作的成长网络,始终将儿童最佳利益置于核心。通过详尽可行的抚养计划、开放透明的沟通及坚实的法律保障,任何家庭关系状况下都能为孩子创造美好未来。

常见问题(FAQ)

监护权(legal custody)赋予父母对孩子重大事项(教育、医疗、宗教)的决策权;抚养权(physical custody)则决定孩子主要居住地及日常生活安排。

根据最高院司法解释,结合父母双方收入、孩子实际需求、探视次数等因素,法院参照当地抚养费指导标准进行裁定。

可以。若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迁居、收入变动、孩子需求改变),任何一方可向法院申请变更协议。

法院通常要求迁居方提前书面通知对方,并在必要时申请法院批准,综合考量孩子最佳利益与双方抚养安排。

建议在抚养计划中明确节假日轮换、寒暑假分段安排,或通过双方协商按月/周轮流探视。

抚养协调员通常由法院或双方聘请的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担任,协助高冲突家庭执行协议并解决日常纠纷。

各地法院家庭审判庭一般提供调解、父母教育课程及法院指定协调员等项目,帮助减少冲突、聚焦孩子福祉。

可咨询当地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机构或高校法律诊所,一些地区律师协会也提供公益咨询。

如一方有故意疏远行为,可申请法院委派心理评估或监护协调员介入,必要时请求法院指定儿童监护人(guardian ad litem)。

在抚养计划里应明确双方有平等权利获取孩子的学籍、健康档案,可通过医院/学校电子系统、安全邮箱或共享应用实现。

根据《民法典》及最高院司法解释,祖父母可在符合孩子最佳利益时向法院提出探视申请。

推荐使用:钉钉日程、腾讯日历、FamilyWall 及 OurFamilyWizard、TalkingParents 等国际应用来共享日程、记录开支及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