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帶有嚴重遺傳疾病風險、曾多次不明原因流產,或擔心將家族遺傳病傳給下一代的家庭來說,植入前遺傳檢測(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提供了一個在胚胎植入子宮之前先檢查遺傳狀況的機會。透過試管嬰兒(IVF)或卵胞漿內單一精蟲顯微注射(ICSI)療程,在胚胎尚未著床前進行檢測,可降低某些嚴重遺傳病或部分染色體異常的風險,也有助於減少部分反覆流產的發生。本文以台灣的醫療與法規環境為背景,整理 PGT 的基本概念、適應症、流程、費用區間與政府補助概況,並簡要對比國外做法,協助你在資訊相對完整的情況下思考是否適合自己。
什麼是植入前遺傳檢測(PGT)?
「植入前遺傳檢測」泛指在 IVF / ICSI 療程中,將受精卵培養成早期胚胎或囊胚,取出極少量細胞,或分析培養液中的游離 DNA,進行遺傳學分析,再依結果選擇較合適的胚胎移植入子宮。國際上,以前常用 PGD / PGS 等字樣,如今多整合為 PGT 這個統稱。
PGT 可用來針對單基因遺傳病、染色體數目異常,或染色體結構重排等情況。歐洲生殖醫學會(ESHRE)等國際學會已針對 PGT 制定技術與品質管理標準,供全球生殖醫學中心參考,例如:ESHRE PGT 指南。
需要強調的是,PGT 不是「保證生出完全健康寶寶」的工具,無法排除所有疾病或產科併發症,也不能取代一般孕期的產前篩檢與診斷。它的角色較接近:在特定高風險族群中,協助降低某些嚴重遺傳疾病或染色體異常帶來的風險,讓家庭在早期有更多選擇空間。
PGT 常用名詞小辭典
- PGT(總稱) – 植入前遺傳檢測的總稱,涵蓋胚胎在子宮著床前的各類遺傳學檢測,早期文獻中的 PGD / PGS 等術語多已被 PGT 取代。
- PGT-M – 針對單一基因遺傳病(Monogenic),例如地中海型貧血、某些肌肉萎縮症、囊性纖維化等,前提是家族內已確認致病突變。
- PGT-A – 針對染色體數目異常(Aneuploidy),像是 21 三體(唐氏症)或其他顯著影響胚胎發育的染色體異常,目標多在減少流產與著床失敗。
- PGT-SR – 針對染色體結構重排(Structural Rearrangement),例如平衡易位或倒位,協助降低嚴重不平衡重排胚胎的比例。
- niPGT-A – 非侵入性 PGT-A,透過分析胚胎培養液中的游離 DNA,而非直接活檢細胞,目前仍屬研究或過渡階段,臨床定位持續調整中。
誰適合做 PGT?
在台灣,PGT 多由具備人工生殖技術資格的醫療機構,在符合相關法規與倫理原則下為特定族群提供。是否適合接受 PGT,需要由生殖醫學、遺傳醫學及相關專科醫師進行個別評估。較常見的情況包括:
- 夫妻一方或雙方帶有會導致重度、早發遺傳病的致病基因突變,且已經過分子診斷確認。
- 帶有染色體結構異常(如平衡易位、羅氏易位),過去有多次自然流產或畸形兒病史,希望降低再次發生風險。
- 曾出現多次著床失敗或流產,經其他檢查排除主要因素後,懷疑與胚胎染色體異常密切相關,且評估後認為 PGT 可能帶來實質幫助。
- 個別極為特殊情況,例如需考慮 HLA 相合的同胞以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等,通常需倫理委員會嚴格審查與多學科討論。
實務上,每個病例的家族病史、檢驗結果與生育規劃都不同。台灣的人工生殖醫學中心通常設有倫理委員會與多專科會診機制,針對高風險或界線較模糊的情況進行討論,並在充分溝通後與家庭共同決策。
一個 PGT 療程在台灣大致怎麼走?
- 遺傳諮詢與適應症確認 – 由遺傳醫學、婦產科或相關專科醫師評估家族史與檢驗資料,說明 PGT 的可能效益與限制,並確認是否符合醫學適應症與法規要求。
- 促排卵治療 – 一般會以 8–12 天的藥物刺激卵巢,使多顆卵泡成熟,過程中需定期回診做超音波與抽血檢查,調整藥物劑量。
- 取卵與受精(IVF / ICSI) – 在輕度麻醉下進行經陰道超音波導引取卵手術,隨後於實驗室進行 IVF 或 ICSI,並將受精卵放入培養箱中培養。
- 胚胎培養與活檢 – 通常將胚胎培養至第 5 天左右的囊胚期,由胚胎師在顯微鏡下從滋養外胚層取少量細胞(Trophectoderm 活檢),盡量不干擾內細胞團。如採用 niPGT-A,則可能只收集培養液中的 DNA,而不直接從胚胎取細胞。
- 遺傳檢測與報告解讀 – 標本送交專業實驗室,利用高通量定序、晶片或其他平台進行檢測,再由遺傳學團隊解讀並出具報告。
- 胚胎移植或冷凍保存 – 經多學科討論後,選擇遺傳學條件較佳的胚胎,在合適的子宮內膜準備下安排單一胚胎移植(eSET),或先全部冷凍,於後續週期視身心理狀況與排程再進行移植。
2025 年台灣與國際的技術趨勢
- PGT 流程標準化與品質管控 – 隨著國際與本地專家共識更新,對活檢方式、實驗流程和結果判讀的標準愈來愈明確,有助於提升不同中心間的結果可比較性及病人安全。
- niPGT-A 的持續研究 – 非侵入性技術為降低對胚胎操作提供想像空間,但在敏感度、特異度與結果穩定性上仍有爭議,多數中心傾向視為研究或補充工具,而非完全取代傳統活檢。
- 人工智慧與時間序列影像(Time-lapse) – 利用特殊培養箱持續拍攝胚胎發育過程,結合 AI 演算法,整合型態學、分裂節律與臨床結果,協助挑選更有著床潛力的胚胎。
- 單一胚胎選擇性移植(eSET) – 為降低雙胞胎或多胞胎妊娠的風險,許多中心在條件允許下提倡 eSET,透過更精準篩選與冷凍技術,追求較佳的累積活產率與孕期安全。
台灣的費用與補助概況(2025)
相較於單純 IVF 療程,含 PGT 的週期會多出遺傳檢測、平台建立與數據分析等成本,因此總費用明顯較高。實際金額會因醫院性質(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或民營生殖中心)、採用的藥物與方案、自費與健保支付比例,以及是否使用政府補助等而有很大差異。以下僅為大致區間,僅供概略參考:
| 費用項目 | 2025 年常見自費區間(約,新台幣) | 通常包含內容 |
|---|---|---|
| 遺傳諮詢與個別化檢測設計 | 約 NT$5,000–15,000 | 門診評估、家族史整理、既有報告解讀與 PGT 方案規劃。 |
| PGT-M / PGT-A / PGT-SR 實驗費用 | 約 NT$80,000–200,000 以上 | 胚胎樣本處理、實驗平台操作、資料分析與遺傳學報告。 |
| IVF / ICSI 週期(含促排) | 約 NT$120,000–250,000 | 促排藥物、監測門診、取卵手術、受精與囊胚培養等。 |
| 胚胎冷凍與年費 | 冷凍費約 NT$5,000–15,000;年費約 NT$3,000–8,000 | 未立即移植之胚胎冷凍保存及後續儲存管理。 |
| Time-lapse、niPGT-A 等加值項目 | 約 NT$10,000–30,000 | 特殊培養箱、持續影像紀錄或額外檢測項目等。 |
台灣近年針對不孕症治療有部分公費補助與地方政府方案,對符合條件的夫妻提供試管嬰兒補助,但是否涵蓋 PGT、補助額度與申請次數會隨政策調整而改變,且常有年齡、婚姻狀態與身分證戶籍等限制。建議在規劃治療前,向生殖中心與所在地政府或中央主管機關查詢最新補助辦法,並與醫療團隊一同估算自費與補助後的實際負擔。
成功率與可能風險
PGT 的成功率並非單一數字,而是受女性年齡、卵巢儲備、精蟲品質、既往病史、胚胎培養與實驗室技術、遺傳疾病種類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根據國內外公開資料,在現代 IVF 條件下,單一胚胎移植的臨床妊娠率與活產率常落在每次移植約 20–30% 的範圍內,35 歲以下族群普遍較高,而高齡患者可用的整倍體胚胎數量會明顯下降。
| 女性年齡 | 每次胚胎移植大致活產率 | 在 PGT 療程中的常見情況 |
|---|---|---|
| < 35 歲 | 約 30–40% | 較有機會取得多枚遺傳學相對正常的胚胎,累積成功率較佳。 |
| 35–39 歲 | 約 20–30% | 透過 PGT-A 可望減少部分染色體異常導致的流產與無效移植。 |
| ≥ 40 歲 | < 20% | 整倍體胚胎比例下降,PGT 可提供更清楚的遺傳資訊,但無法逆轉年齡對卵子品質與數量的影響。 |
醫療與心理層面的風險
- 活檢與胚胎嵌合現象 – 囊胚期滋養外胚層活檢在有經驗團隊與良好品質控管下,一般被視為相對安全,但胚胎內可能同時存在正常與異常細胞族群(嵌合),活檢只反映局部,可能造成邊界結果或誤判,需要由胚胎學家與遺傳學團隊共同評估與說明。
- 促排與手術相關風險 – 現代促排方案與麻醉方式大幅降低嚴重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等併發症發生率,但腹脹、不適、情緒波動等仍可能出現,少數情況下仍可能有較嚴重併發症,需在醫師指導下密切追蹤。
- 非侵入性技術的不確定性 – niPGT-A 等新技術雖具吸引力,但在準確度與臨床意義上仍有許多學術討論,理論上可能出現「把有潛力的胚胎排除在外」或「誤判為正常」的情況,使用前需充分理解其定位。
- 心理壓力與倫理思考 – 長時間治療、經濟負擔與對結果的期待,容易讓夫妻或伴侶承受相當大的精神壓力;同時,如何在避免嚴重遺傳病與尊重生命價值之間取得平衡,也常帶來倫理上的拉扯。必要時,尋求心理諮商師、社工或病友團體的支持會非常重要。
從台灣出發的跨國就醫比較(2025)
部分台灣家庭會考慮到國外進行 IVF / PGT,例如希望接觸不同治療策略、嘗試較寬鬆的年齡或適應症規範,或是因為在當地有親友支援等。跨國就醫前,務必了解當地的法律與倫理限制、語言溝通、實際費用以及返台後孕期照護的銜接。以下僅為常被討論的一些區域概觀:
東北亞(日本、韓國等)
- 部分大型生殖中心在 IVF 與 PGT 技術上具有相當經驗,官方數據公開度較高。
- 費用一般以當地貨幣計價,合新台幣後多數高於台灣,且需考量住宿、交通和翻譯等額外支出。
- 法律對性別選擇、胚胎處理等有明確限制,醫療文化與溝通方式也與台灣有所不同。
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等)
- 針對國際病患的生殖醫學與 PGT 服務已頗為成熟,中文服務有時較容易取得。
- 總費用大致介於台灣與歐美之間,部分項目標價看似優惠,但須留意隱形費用與額外檢查。
- 各國對胚胎與基因檢測的管制差異大,建議事先了解法律環境與醫療評鑑制度。
歐洲部分國家(如捷克、西班牙等)
- 多數國家對 PGT 有完整立法與國家級登錄系統,重視結果透明與品質管理。
- 整體醫療費用與生活成本偏高,若需多次療程,對財務壓力不小。
- 通常嚴格限制非醫療指征的性別選擇,並強調降低多胎妊娠與併發症。
美國等高成本醫療目的地
- 部分中心將 PGT-A 視為標準選項之一,提供高度客製化的療程設計。
- 單一週期(含 IVF、PGT 與藥物)總費用往往達數萬美元,若加上旅費與生活支出,整體負擔非常可觀。
- 各州在輔助生殖與保險給付方面差異極大,多數跨國病患須自行負擔大部分費用。
台灣的法規與管制框架
在台灣,PGT 主要被視為人工生殖醫療的一部分,由衛生福利部及地方衛生主管機關依相關法律與技術規範加以管理。實務上,PGT 的提供需要同時符合醫療專業標準與倫理原則。以下為面向一般民眾的概覽:
- 只有取得主管機關核准、具備相應實驗室與人力條件的人工生殖機構,才可執行 IVF / ICSI 及相關遺傳檢測技術。
- PGT 通常僅限於明確的醫療適應症,例如預防嚴重遺傳疾病傳給子代、降低染色體結構異常造成的反覆流產等;不得以非醫療目的進行性別選擇等行為。
- 各院所需設置倫理委員會或相關審查機制,對涉及重大倫理議題或界線較模糊的個案進行討論,並確保充分告知與自願同意。
- 胚胎數量、保存年限、廢棄或捐贈方式,以及遺傳資料與個資管理,皆須依相關法律與技術規範辦理,醫療機構需妥善紀錄並接受主管機關稽核。
- 病人與其伴侶有權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主決定是否接受 PGT,也有權了解替代選項與中止治療的可能性。
本段內容僅為一般性科普說明,非正式法律意見。實際適用之規定可能隨時間修法或發布新指引而變動,如涉及具體法律問題或跨國治療規畫,建議諮詢專業法律顧問或向主管機關與醫療院所確認最新資訊。
給台灣家庭的實用建議
- 先看權威與中立資訊 – 在瀏覽論壇或社群經驗分享之前,可先參考衛福部、相關專業學會以及大型醫學中心的衛教與指引,建立基本觀念。
- 要求清楚列出費用明細 – 在開始療程前,向醫療機構索取盡可能完整的報價,將促排、IVF / ICSI、PGT 檢測、麻醉與手術費、冷凍與年費、加值項目等拆開說明。
- 提早釐清補助與保險 – 了解自己是否符合政府試管嬰兒補助或地方生育補助資格,同時檢查商業醫療保險或團體保險對不孕症治療與住院檢查的給付範圍。
- 心理與財務上都預留空間 – 許多家庭需經歷多次週期才有機會成功,即使有 PGT,也不能保證「一次到位」,提早預估時間與預算,能減少中途壓力。
- 善用心理與社會支持資源 – 若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焦慮、失眠、伴侶衝突或自責情緒,可考慮諮詢心理師、社工或加入支持團體,讓這段旅程不只靠自己一個人撐過。
PGT 的替代選項與倫理思考
PGT 並不一定適合或必要於每一個有遺傳風險的家庭。在台灣,有些人會選擇自然懷孕或一般 IVF,再透過孕期的產前篩檢與診斷(例如絨毛膜取樣、羊膜穿刺等)了解胎兒狀況;也有人考慮捐精、捐卵、收養或成為寄養家庭等方式,或是在充分知情與諮詢後,選擇不進行遺傳檢測。
在倫理層面,家庭往往同時面對多重拉扯:一方面希望減少嚴重疾病帶來的痛苦與負擔,一方面又擔心技術發展會不知不覺強化「優生」壓力或對身心障礙者產生污名。開放而尊重的諮詢環境、多專業團隊的陪伴,以及對家庭自身信念與價值觀的反覆梳理,都是幫助做出長期能被自己接納決定的重要基礎。
總結
植入前遺傳檢測為部分帶有明顯遺傳風險的家庭提供了在胚胎著床前介入的可能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某些嚴重遺傳疾病或染色體異常所造成的流產與出生缺陷。然而,它同時也是一項技術門檻高、流程複雜、費用不低且充滿倫理討論的選擇。
對考慮 PGT 的台灣家庭來說,比起只追求「最先進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確實理解 PGT 的能力與限制,在合格的人工生殖中心接受專業遺傳諮詢與評估,並在充分尊重自己與伴侶價值觀的前提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家庭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