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家庭選擇以共同教養(Co-parenting)的方式,有計畫地共同承擔育兒責任,而不必建立婚姻或戀愛關係。此模式兼具可預期性、共同決策與彈性,並以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為核心原則。
什麼是共同教養
共同教養強調清楚分工與可執行的規則:日常照顧、健康與教育等重大事項的決策流程、費用分擔方式,以及固定的溝通機制。建議將約定落實成書面文件,並定期檢視,隨孩子年齡與需求調整。
優點
在少量但明確的規則下,孩子與大人都能受惠。
- 責任共擔:時間、任務與開銷更公平地分配。
- 對孩子更穩定:固定的照顧者與可預期的作息。
- 更好的決策品質:重大議題事前準備並共同拍板。
- 工作與家庭平衡:更易協調班表、接送與課外活動。
- 多元觀點:在安全框架下接觸不同價值與學習方式。
照顧與居住安排
選擇安排時,請綜合考量孩子年齡、兩地距離與工作型態。
- 主要居住+固定聯繫:孩子多數時間住在一處,與另一位成人維持規律相處與聯絡。
- 輪替居住(約50:50):在兩處住所花費接近時間;需精細計畫並準備常用品的「雙份配置」。
- 巢式安排(nesting):孩子固定住同一處,成人輪流入住;對孩子平穩,但成人的時間與成本較高。
最合適的模式是長期可執行且能清楚服務於孩子利益的模式。
日常協作
住所切換越頻繁,越需要制度化工具降低摩擦。
- 每週15分鐘對齊:日曆、學校、健康與活動安排。
- 交接規則:固定時間窗、中立會面點,附簡短物品與訊息清單。
- 任務矩陣:明確誰負責就醫、學校聯繫、文件申請與採買。
- 共享資料夾:雙方皆可存取之證件、保單、成績與同意書電子檔。
- 變更流程:搬家、調班、長途出行需事前告知並即時更新計畫。
教養協作計畫
一份「簡潔但可迭代」的計畫,可預防多數爭議、維持一致方向。
- 每週作息與寒暑假、國定假日之分配。
- 費用原則:固定支出、臨時高額支出與備用金。
- 溝通機制:管道、回覆時限與簡短決議紀錄。
- 爭議處理梯度:直接溝通 → 家事調解/專業諮商 → 法律諮詢/訴訟。
- 每6個月檢視一次並設定簡明修訂程序。
爭議處理與家事調解
在訴訟以前,優先考慮家事調解或協商機制,以孩子為中心、尋求可執行方案。家事事件多適用《家事事件法》與各法院之家事調解程序說明;地方法院家事服務中心亦提供社工與諮商資源。
法律重點(臺灣)
共同教養涉及親權行使、居所與會面、扶養費與個資保護等面向,均以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為判準。
- 民法親屬編:關於親權、監護與會面交往之規範,請參閱《民法》親屬編相關條文;法院可依個案細化決策分工與探視安排。
- 家事程序:家事事件處理與保全措施依《家事事件法》進行,並得命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或諮商。
- 個資與影像:孩子的照片、學習與健康資料之處理,須遵循《個人資料保護法》之原則(特別是最小必要與告知同意)。

跨縣市或跨境情形,除國內規範外,亦須事先確認目的地與承運人(如航空公司)之特別要求。
費用分擔與扶養費
扶養費以子女之合理需要與雙方經濟能力為基礎。務必留存支付證明,收入或需求顯著變動時,應協商或向法院聲請調整。
- 臨時高額支出:醫療、校外課程、競賽/旅行等,建議預先約定分攤比例與事前通知門檻。
- 透明機制:針對重複性開銷建立共用帳戶或共享試算表,定期對帳可大幅減少爭議。
親權行使與文件整理
資料整理到位,任何一方在緊急情形都能立即行動。
- 法律文書:最新教養協作計畫、法院裁判或調解筆錄、變更紀錄。
- 身分與健康:出生證明、國民身分證/護照、健保卡/商業保險、預防接種紀錄、學校平台帳號。
- 數位可近性:共用雲端資料夾,設定明確存取權與修訂留痕。
出入境、醫療與同意書
正確文件能節省在邊境、醫療院所與校園的時間與溝通成本。
隱私與校園合作
一份共同認可的「數位政策」能保護孩子的資料與日常節奏。
- 照片與社群:明確可發布內容、範圍與保存期間,並遵循個資法之要求。
- 裝置與螢幕時間:依年齡設定內容與時長,兩處住所之家長監護設定保持一致。
- 學校聯繫:統一緊急聯絡資訊,為雙方開通校務系統與通訊管道之存取。
如何找到合適的共同教養夥伴
評估重點在於「可長可久的契合度」:價值觀、可執行的時間表、溝通方式、地理距離與可信度。在做出長期承諾前,建議設定試行期與明確的檢視節點。
RattleStork
RattleStork 連結對現代家庭有相同想法的人。經驗證的個人檔案、安全訊息系統與協作規劃工具,讓從首次交流到簽署計畫的過程更透明——適用於共同教養、精子捐贈或 LGBTQ+ 家庭等情境。

結語
共同教養是一種務實、穩健且公平的家庭組織方式。把約定寫清楚、理解法律邊界並保持簡潔而穩定的溝通,能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也讓大人以可預期、以孩子為中心的方式分擔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