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早產:成因、警示徵兆與現代治療

作者的大頭貼
扎佩爾菲利普·馬克思
在新生兒科保溫箱內的早產嬰兒

全球約每十位嬰兒就有一位在第 37 孕週之前出生。因此,早產是兒童健康問題與嬰兒期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指南以易懂方式說明何謂早產、應重視的警示徵兆,以及現代醫療如何保護早產嬰兒。

什麼是早產?

當嬰兒在完成第 37 孕週之前出生,即稱為早產。專業團體會將早產分為數個等級,因為預後與照護需求會有顯著差異。

類別孕週典型特徵
極早產28 孕週前器官全面未成熟,常需呼吸器與密集監測。
非常早產28 至 31 孕週需在專科新生兒科照護,腦部與呼吸問題風險增加。
中度及晚期早產32 至 36 孕週通常只需短期監測,但較常出現適應障礙、低血糖與新生兒黃疸。

原則上,出生越早,臨床照護越密集,出院後系統性的追蹤檢查也越重要。

成因與危險因子 — 為何嬰兒會早產

早產很少只有單一原因,多數情況下為多重因子交互作用,有時仍找不到明確誘因。已知重要的危險因子包括:

  • 感染:例如細菌性陰道炎、泌尿道感染或未妥善治療的牙周炎。
  • 多胎妊娠與輔助生殖:雙胞胎或三胞胎,尤其是在體外受精 (IVF/ICSI) 後,早產風險顯著增加。
  • 子宮頸功能不全:指子宮頸過短或過早擴張,例如在錐切手術後可能發生。
  • 胎盤問題:包括胎盤功能不全、胎盤早期剝離或低置胎盤等情況。
  • 母體既往疾病:如慢性高血壓、子癲前症、糖尿病、自體免疫或腎臟疾病。
  • 生活型態:吸菸、酒精或藥物使用、明顯過輕或過重、營養不均衡。
  • 社會與心理因素:高度壓力、暴力、經濟困難或日常生活缺乏支持。

有關評估這些風險組合的詳細建議,可參考相關預防與治療早產的臨床指引。

即將發生早產的警示徵兆

並非每一次收縮都代表危險,但下列症狀應立即到診所或醫院檢查:

  • 在第 37 孕週前出現規律且疼痛的宮縮。
  • 疑似羊水破裂或早期破水。
  • 陰道出血、棕色或有惡臭的分泌物。
  • 明顯下腹壓迫感或感覺胎兒有向下移動的壓力。
  • 超音波檢查顯示子宮頸顯著縮短。

補充檢測例如胎兒纖維粘連蛋白 (fetal fibronectin) 或某些發炎指標可用來更好評估未來幾日內分娩的風險,但這些檢查不能取代臨床評估。

預防早產 — 2025 年重點

預防理想上從計畫懷孕前就開始,並貫穿整個妊娠期。重要措施包括:

  • 良好準備:在受孕前控制慢性疾病、戒菸並諮詢用藥安全性。
  • 定期產檢:按時參加產檢,對有風險者進行子宮頸超音波監測。
  • 短子宮頸時使用孕酮:陰道孕酮可降低單胎且子宮頸變短者的早產風險。
  • 環紮術或子宮頸環托:對於明顯的子宮頸功能不全或反覆晚期流產者,環紮術或矽膠環托可支撐子宮頸。
  • 感染篩檢與治療:積極治療泌尿道感染、細菌性陰道炎或其他感染可減少併發症風險。
  • 健康生活:均衡飲食、在建議範圍內運動、充足睡眠與減壓,皆有助維持穩定妊娠。

許多醫院提供高風險妊娠門診,在那裡可討論個別的早產風險並制定專屬管理計畫。

面對早產威脅的急性治療

若出現早期宮縮、出血或破水,應視為急症並在醫院評估。後續處理會依個案調整,可能包括下列措施:

  • 母嬰監測:心電圖監測 (CTG)、超音波、實驗室檢查與感染相關的採樣檢驗。
  • 抑產治療:抑制子宮收縮的藥物如阿托西班 (Atosiban) 或鈣通道阻滯劑,可將分娩延緩數日。
  • 產前皮質類固醇:例如倍他米松或地塞米松,有助促進肺及其他器官成熟,常在約第 24 至 34 孕週間使用。
  • 硫酸鎂以保護神經:在極早產時,硫酸鎂可降低嚴重腦部損傷的風險。
  • 必要時轉送至圍產中心:若可能,產前將孕婦轉至具高階新生兒照護能力的中心。

相關指引包括 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產前皮質類固醇的建議 以及各國或專業學會的臨床指引,能提供治療決策的參考。

現代新生兒醫學與父母的角色

圍產中心結合高階醫療技術與發展促進型照護,包含:

  • 以保護肺臟為目標的溫和呼吸支持策略,盡量降低壓力峰值。
  • 先進的保溫箱,維持穩定的溫度與降低噪音。
  • 積極支持母乳餵養,包括母乳庫與個別化的營養調整。
  • 嚴格的感染控制與防護措施。

同時,促進親子連結非常重要。袋鼠護理(皮膚接觸)、早期讓父母參與照護與提供心理支持,有助於度過病房中的緊張時期並促進嬰兒發展。

長期後遺症與系統化追蹤

許多中度或晚期早產兒在良好支持下能達到正常的學習與職業發展;但某些健康議題在早產兒中較常見,包括:

  • 精細與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 視力與聽力問題,需要定期篩檢。
  • 慢性呼吸道疾病,例如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或氣喘。
  • 注意力與學習困難,並可能伴隨情緒壓力。

許多兒童受益於跨專業的早期療育,例如社會兒科中心、物理治療、職能治療或語言治療。重要的是父母保持警覺,發現異常時及早尋求支援。

研究與未來展望

全球研究團隊致力於更早預測早產風險並提升早產兒照護安全性,重點包括:

  • 生物標記與免疫輪廓:血液檢測可望早期識別個別的早產風險。
  • 微生物群方法:研究正在評估特定益生菌是否能降低嚴重腸道疾病如 NEC 的風險。
  • 「人工子宮」:實驗性系統旨在為極早產嬰兒提供子宮外的進一步成熟時間。
  • 數位輔助:應用程式與遠距醫療可加強高風險妊娠的監測並提早偵測警訊。

對早產兒父母的支持

除了醫療照護外,早產兒的父母特別需要可靠資訊與心理社會支持。組織如 歐洲新生兒照護基金會(EFCNI) 提供資訊素材、檢查清單與聯絡資源。許多醫院也與早產家庭支持團體、哺乳諮詢、心理諮商及社會兒科中心合作,協助順利返家與後續照護。

結論

無法完全避免所有早產。但若能了解主要危險因子、及時處理警示徵兆,並在經驗豐富的圍產中心接受指引照護,便能顯著提升嬰兒獲得穩定生命開端的機會。完善的追蹤與適切支持能幫助早產兒與家庭一步步走過這段特殊歷程。

免責聲明: RattleStork 的內容僅供一般資訊與教育之用。 不構成醫療、法律或其他專業意見;不保證任何特定結果。 使用本資訊需自負風險。 詳情請參閱 完整免責聲明.

常見問題(FAQ)

估計全球約有十分之一的新生兒為早產。不同地區與年份可能有所差異,台灣的比率亦會因地區與時間而不同,但早產仍是孕期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頸明顯縮短是早產的一個重要可測量風險因子。子宮頸越短且越早擴張,嬰兒提早出生的機會越高。

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單胎妊娠且子宮頸變短時,陰道給予的孕酮可降低早產風險。是否適合治療需由主治醫師依整體情況評估決定。

環紮術或子宮頸環托主要用於明顯的子宮頸功能不全或反覆晚期流產的情況,目的在機械性支撐子宮頸,盡量預防或延後過早開口。

抑產藥是用來抑制或暫時停止子宮收縮的藥物,通常可將妊娠延長數日,以爭取施打促肺成熟藥物或安排轉院至專科中心的時間。

促肺成熟的皮質類固醇有助於嬰兒肺部與其他器官的成熟,能有效降低重度呼吸問題的風險,並在無法避免的極早產情況下提升存活率。

現代早產兒病房傾向使用較溫和的支持方式,例如 nCPAP 或高流量氧療,以及低壓峰的機械通氣,以保護嬰兒脆弱的肺臟。

袋鼠護理讓早產兒與父母進行皮膚對皮膚的接觸,有助於穩定呼吸、體溫與心率,增強親子連結,並常能促進哺乳與父母的心理福祉。

若胎兒纖維粘連蛋白測試為陰性,表示在未來幾天內發生分娩的可能性較低。這可幫助避免不必要的住院並更精準地追蹤,但仍不能完全取代醫師的臨床判斷。

早產兒較常出現動作發展、呼吸、視力、聽力或注意力方面的問題。透過定期追蹤與早期介入,許多孩子能逐步趕上並過著大致正常的生活。

研究正評估測量特定發炎或免疫訊號的血液檢測,期望能早期提示早產風險,但目前尚未成為臨床常規檢查。

腸道菌群的組成可能影響壞死性腸炎(NEC)等腸道疾病的風險。初步研究顯示特定益生菌可能有保護效果,但尚無統一的最終建議。